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
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大众汽车中国市场电动化提速
2.现代Nexo中国版实车 搭载位氢燃料电池系统
3.研发20载,比亚迪刀片电池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4.新能源汽车有何发展前景?
5.电驱动系统成研发重点,华为将推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
大众汽车中国市场电动化提速
大众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日益凸显,在2020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冯思翰再次强调了大众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和未来布局,到2025年,涵盖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15款车型将实现本土化生产。文丨AutoR智驾?诺一
大众汽车集团并不是首个确立全面电动化战略路线图的车企,但一经确立,便成为世界汽车巨头中最为积极也是最为全面的一家。
9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来到海南在2020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和未来布局。
他说,第一,到2024年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携手合资企业伙伴在中国电动出行领域投资150亿欧元。
第二,大众汽车集团到2050年实现集团整体碳足迹和产品车队的零碳排放。
基于此,大众汽车集团从全新MEB电动模块化平台、电池及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提前布局。
大众汽车的体量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在中国市场更是俾倪群雄,牵一发而动全身。
外界将大众汽车的全面电动化战略称之为大象转身。
大众汽车之变,自然也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进程。
冯思翰表示,“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起伏不定,但我们坚信其中长期发展潜力,并将全力以赴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过去几年,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牌照激励政策和较低的行驶成本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首要驱动因素。”
大众汽车集团专为纯电动汽车打造的全新MEB电动模块化平台将开创性地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潜能。
上汽大众安亭工厂及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两座MEB工厂计划于2020年10月正式投产,总年产能可达60万辆,大众汽车天津自动变速器工厂将为MEB平台生产零部件。
根据计划,到2025年,中国本土MEB工厂的生产将覆盖集团旗下多个品牌共计15款车型,其中,在华所售车型中35%将为电动汽车,在此产品组合基础上,计划每年在中国市场交付约150万辆新能源车型。
2020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已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加速落实在中国的电动出行战略,并助力江淮大众在产品、MEB平台和电动汽车工厂、研发中心建设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到2025年,江淮大众更加完善的研发中心将被列为大众汽车集团研发团队的一员,依据大众汽车标准重建全方位的电动汽车工厂,并于2023年之前实现MEB平台的投产。
即将上市的ID.3、ID.4车型就是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量产车型,其中,ID.3将在2021年中国市场上市。
可以说,大众汽车集团率先推出的纯电平台在传统汽车企业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尤其是影响了众多中国传统汽车企业,在此之后,长城汽车推出了全新的柠檬平台、领克推出了SEA浩瀚架构等等。
在高性能电池领域,大众集团计划到2025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电池产能需求将达到150?千兆瓦时(GWh),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6个电池装配车间。
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正在与多家合作伙伴就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探寻深入合作。
通过战略投资,大众汽车集团获得了中国本土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26%的股份,国轩高科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认证供应商。未来,国轩高科将在集团电动汽车产品电池供应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合作使得大众汽车能够进一步渗透到更深层次的电池产业链。
在电池采购方面,从今年开始,大众汽车国产新能源汽车将配备中国本土制造商宁德时代的电池,另一家中国电池供应商A123也已完成认证,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本土电池供应商。
通过自建电池装配车间,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众汽车集团在电池领域已经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多渠道且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
这一点弥足珍贵。
当然,高性能电池只是推动电动汽车产品成功的重要环节,而只有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让消费者消除使用电动汽车的芥蒂。
在2020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冯思翰分享了遏制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核心原因——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的市场调查显示:
约50%的消费者认为充电不方便且用时过长;
近50%的消费者认为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足,燃油车仍是首选;
40%的消费者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
这三组来自消费者的反馈数字,说明如果没有充足的快速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出行的发展将受困于此,虽然,汽车厂商与政府正在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电量正逐月增长。
然而,这些措施仍然远远不够。
为此,大众汽车将自己的全面电动化视为推动中国电动化进程的一部分,冯思翰表示:“我们需要紧密合作,致力于完善一线城市和高速公路充电网以外的充电基础设施,对于纯电动汽车用户而言,除了充电设施的数量问题,现有的充电桩也并非全部适用。”
大众汽车集团调查数据显示,在周末,热门区域内很难找到充电设施,超过30%的充电桩车位上停放着燃油车。
此外,有超过30%的充电桩由于缺乏维护和技术过时而存在问题和缺陷,由此一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成功的概率甚至低至30%。
鉴于此,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星星充电、一汽集团以及江淮汽车联合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开迈斯向客户提供专用充电墙盒,同时布局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共直流电充电站网络,开迈斯首批超级充电站已在北京正式运营,提供120kW和180kW的充电桩设施。
据悉,开迈斯已经在成都和深圳布局40个超级充电站,至2020年底,计划在16个城市建立255个充电站,充电桩将达到1800个。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品牌及奥迪品牌旗下已有2000家经销商安装了充电桩,充电站总数已超过7500个。
冯思翰最后表示,“只要战略方向明确且具备广泛共识性,我们就必须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携手共进,最终,将由我们的客户来证明我们的战略是否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大众汽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企业之一,在近40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领军者之一,在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之际,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不断响应和适应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号召和趋势,在电动化、数字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
在过去的2019年,凭借优化的产品组合,大众汽车集团创下了全新销量记录,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仍达到423万辆车,同比增长0.6%,市场份额提升至近20%。
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两倍以上。
中国汽车产业确立的全面电动化技术路线图,大众汽车正成为中国市场的积极推动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现代Nexo中国版实车 搭载位氢燃料电池系统
光明网讯 9月28日, 2020年“全球新能源 汽车 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在2020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上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 科技 委员会联合主席欧阳明高代表大会公布了本年度评选结果,共有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入选。本次评选于2020年2月份正式启动,来自全球新能源 汽车 主要技术领域的27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 科技 委员会,负责本次评审工作。本次评选从整车集成与控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智能化、轻量化及新材料、能源供给、其他相关技术等8个技术方向共征集了百余项前沿及创新技术。
经形式审查后,有56项创新技术和51项前沿技术进入初评环节;经过初评后,有12项创新技术和10项前沿技术进入终评环节。经过最后评审,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脱颖而出。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7项创新技术已实现量产化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水平;而获奖的7项前沿技术则展示了全球基础研究的最新方向,为今后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战钊)
链接
2020年7项创新技术
1、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
——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是全球首创的具有高集成效率、高安全防护的动力电池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拉深/挤出工艺制约,并攻克超薄铝壳焊接技术,成功开发长宽比为10:1、厚度为0.3mm的超长超薄铝壳刀片电池,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独特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超过60%的体积集成效率。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达到600km。同时,基于磷酸铁锂先天的安全优势,刀片电池的紧密组排设计、多功能集成包络设计和系统三明治式结构设计可以从多层级多维度保障动力电池系统安全。
2、面向海量场景的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技术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该技术在计算节点中闭环运行全栈自动驾驶算法,并利用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持一万个以上场景的并行计算,使得1000个测试场景的运行时间从2天大幅缩减至4分钟,并实现全自动化测评。在虚拟城市中数以千计的自动驾驶车辆不间断的持续行驶,并通过随机工况和激进交通流提升测试复杂度。云仿真节点中通过数据压缩、场景分割、网络策略模型、流量锁、全局帧同步等机制保证了仿真时序一致性和通讯效率。同时,为实现高精度场景建模,使用多传感融合技术自动计算三维模型位姿、网格和匹配纹理,自动化率超过90%,三维场景相对误差小于3cm。该技术实现了高并发、高效率、高容灾、低成本,保障数据安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
——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打破了行业固有的“单体成组模组再成组电池包” 三级成组设计思维,从电池包结构高度集成、新工艺研发以及热管理优化等方面开发了全新的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实现两级成组—“单体直接成组电池包” 。CTP技术将电池包的重量成组效率从行业平均水平70%提升至80%,体积成组效率从56%提升至65%,零件数量减少25%。同时,减少了传统模组的生产工序,生产效率提高20%。量产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同时在研产品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达到215Wh/kg。
4、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上海捷氢 科技 有限公司
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通过采用超薄金属双极板、低Pt催化剂、空气侧无外增湿及智能控制策略,有效缩小了燃料电池系统体积,降低成本。搭载该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可达到92kW,体积功率密度达到956W/L,贵金属Pt载量为0.35mgPt/cm2,可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双平台,尤其是能满足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的中重型货车功率的需求。同时,该技术通过建立质子交换膜中水含量状态的在线智能检测与控制策略优化,实现-30℃的无辅助热源的低温启动,可补足目前纯电动技术在寒冷区域应用不足的空白,形成优势互补局势。
5、800伏碳化硅逆变器技术
——德尔福 科技
该逆变器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和应用了Viper电源开关。该开关高度集成了双面散热技术,并将原来的硅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电源开关更换为了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开关。与前几代逆变器相比,可以减少40%的重量,缩小30%的整体尺寸,提高25%的功率密度,同时可以减少最高70%的开关损耗。该技术下的逆变器可以赋能电压高达800伏的电气系统,相比如今最先进的400伏系统,因重量和损耗的较少,它可以提升电动 汽车 (EV)的行驶里程并将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6、基于升腾AI的自动驾驶云服务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 Octopus基于“升腾910”AI芯片和AI训练平台,通过软硬件加速,自动分析算法、并行仿真等技术实现车云协同的自动驾驶数据快速闭环。Octopus提供数据、训练和仿真三大服务。Octopus突破了真实世界时空的约束,在仿真空间更高效地运行算法,快速得到算法里程数据和性能评测数据,旨在降低自动驾驶开发门槛,让自动驾驶开发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
7、车用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开发宽电流适应性膜电极、高效流体分配金属双极板和自调节集成化电堆结构,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的高比功率和高可靠性,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并完成了电堆及其关键部件的工程化开发,成功通过38项车规级验证。经电堆、发动机台架及整车的振动试验、环境标定试验、碰撞试验以及路况测试表明: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可以满足全天候环境车用要求,为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部件和技术支撑。
2020年7项前沿技术
1、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电池技术
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和快锂离子传导特性,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在高电压下,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剧烈的副反应是限制镍锰酸锂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障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构造稳定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和耐高电压的材料体系,具体包含高电压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电解液开发匹配技术,高电压辅助配套材料的匹配改性技术,这些技术也将推动电池行业向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的目标前进。
2、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技术
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耐久性,较高的离子交换率使其电导率是目前领先的全氟磺酸膜的1.5-2倍。同时显著降低了氢气的渗透,这不仅减少了寄生电流密度的损失,而且可以减少由渗透的氢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过氧化氢。碳氢质子交换膜的低气体渗透性主要是由于碳氢聚合物的气体溶解度比含氟聚合物低,碳氢膜低氢气渗透率的特性,可以减少铂层带状化,增加催化剂层寿命。同时,减少氢气渗透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对氢气排放的要求,提高了整体氢能效率和续航能力。
3、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技术
本技术采用石墨烯为载体材料,以阳离子聚合物PDDA功能化的碳黑为间隔物,与氧化石墨烯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解决制备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发生堆叠的问题;经化学还原得到三维石墨烯/功能化炭黑复合材料,然后担载Pt及其合金纳米粒子,制得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可避免过渡金属的腐蚀,电化学活性、稳定性优异, Pt利用率大幅提高,成功实现了Pt用量及燃料电池成本的降低。
4、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
固态锂电池以其高比能、高安全等显著优势,成为未来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核心动力,设计和制备物理与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固态电解质迫在眉睫。“刚柔并济”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设计理念,是以尺寸热稳定性好的“刚”性材料为骨架支撑,复合电化学窗口宽、室温离子传输性能优异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和高离子迁移数锂盐,有效解决了单一聚合物电解质尺寸热稳定性差和力学强度低,以及单一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传输和加工性能差的瓶颈问题,利用该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研制的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高比能、高耐压、长寿命等突出特点,是未来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选择。
5、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技术
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是实现 汽车 智能化的基础,是机器替代人的眼睛识别外部环境,迈向无人驾驶的前提。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基于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处理器和视觉算法的深度融合优化,利用先进的车载视觉传感器、雷达等感知设备,支持针对复杂场景的细粒度、结构化的语义感知,对高度可扩展、模块化的三维语义环境重建以及透明化、可追溯、可推理的决策和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场景下高级别自动驾驶运营车队以及无人低速小车的感知计算需求,支撑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6、高功率密度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技术
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具有较低内阻,较高功率密度,较高效能和良好高频切换特性等优点。以上性能可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跟传统硅基组件相比可提高30%以上的效率,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驱动逆变器系统体积,降低系统成本。受限于单颗芯片输出电流较小,暂时无法使用于车用驱动逆变器。但通过芯片并联与应用高导热键合材料来降低热阻提升整体电流输出,可以实现高功率密度和每相可输出350A大电流的高功率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目前,硅基组件中MOSFET无法耐高压 、IGBT开关切断速度不够快造成能量的损失较大,随着硅基氮化镓成本的降低,未来在车载充电机,驱动逆变器,车辆到电网的电力储存等新能源 汽车 市场应用上氮化镓有较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7、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
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是具有扇形模组定子绕组、制动盘和电机转子一体化设计的新型轴向磁场电机。应用到乘用车上能有效降低轮毂电机的簧下质量,能有效结合液压制动以保证车辆制动安全性,能避免与现有车辆底盘悬架零部件的运动干涉。关键技术涉及扇形模组定子绕组设计封装技术、制动盘和转子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电磁和机械耦合的NVH技术、扇形模组电机的控制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形成独立转向的驱制动一体化零部件,可以形成分布式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
研发20载,比亚迪刀片电池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易车讯 8月26日,在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上,我们拍摄到了现代Nexo中国版的实车。该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排放仅产生洁净的水,五分钟之内就可以将氢气补充完毕,续航里程866km左右。 外观部分,此前亮相的现代Nexo采用了网状进气格栅再配以熏黑的中网,使其前脸看起来十分的凶猛有野性,另外它还通过一亮条将两侧的大灯组连为一体,显得前脸的档次感更高,比博越精致漂亮。此外下方造型个性的前保险杠,带来了强烈的运动气息。 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670×1860×1630毫米,轴距更是达到了2790毫米,比同级车型大众途观还要大一圈,数据上足以看出它空间方面的优越性。车身侧面,该车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并且该车还采用了五星式双色轮毂,使该车看上去更加动感。 车尾部分,该车尾部的造型十分圆润,并且两侧的尾灯造型十分独特,下方Fuel Cell则凸显了自身燃料电池车的身份。 现代Nexo的内饰才是这里真正的主角,其内饰都是素色皮革,感觉非常好,方向盘是用真皮革包裹的。一条包含出风口的水平仿金属条横贯仪表盘,门板上也有类似的装饰。大面积凸起的中控台是内饰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一堆模拟按钮和旋钮让它有着十足的科技氛围。 7英寸的数字仪表盘和12.3英寸的中央屏幕是标准配置,主信息娱乐显示屏可通过触摸或控制台上的旋钮控制。仪表盘可以显示诸如导航信息、行程数据或个人喜欢的能量流图形,准确显示动力系统的工作情况。 导航系统会显示最近的加氢站,甚至可以给出燃料价格,如果你输入的目的地比你当前的续航里程远,系统就会改变路线,让你沿途停到一个加油站。还有一个屏幕可以显示氢气罐和燃料电池的状态,以及详细的环保驾驶数据。 Nexo共有两种动力来源,一个发动机前方的燃料电池(100kW),另一个座舱下方的高压电池(20kW)。现代Nexo具备三个储氢罐,总共可以储存6.3kg的高压气态氢,而这些氢气足以让Nexo奔跑866km(NEDC工况),并且五分钟之内就可以将氢气补充完毕。 至于安全性的问题,其储氢罐采用碳纤维制造,其强度较钢铁材质高10被,可承受高压状态;采用缓冲碰撞力的装置以及长时间承受火焰的特殊涂覆技术,还经过诸多严苛安全测试和12000此的875bar加氢测试,所以它足够强悍。 根据易车App“热度榜”数据,现代新能源的日均关注度为1396,在新能源品牌中排名第128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新能源汽车有何发展前景?
天下苦电池问题久矣。
续航里程和安全性一直是很多车企的一块心病,业界陷入了对“续航里程”的攀比,三元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电池而受到追捧,却因天生热稳定性差,屡屡发生意外,新能源乘用车的安全口碑则因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于是乎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对新能源 汽车 行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9月29日的2020年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上,“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被授予“全球新能源 汽车 创新技术”大奖。刀片电池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此次从56项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年度7项“创新技术”之一。
刀片电池顾名思义外形神似刀片,长宽比为10:1、厚度为0.3mm,超长超薄,是磷酸铁锂电池的最新一代产品。
根据资料来看,刀片电池是基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升级,具备更高的安全性,热失控温度更高。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超过50%。如此一来就解决了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续航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今年的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表示:“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 汽车 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看到、听到刀片电池更多精彩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刀片电池来自弗迪电池超级工厂,而它就是比亚迪新成立的专注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业务的子公司。其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就已成立。在电池领域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应用领域涉及IT、 汽车 、新能源、轻轨交通等。
位于重庆璧山区的弗迪电池工厂是目前刀片电池唯一的生产基地,工厂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年产能达20GWH。
刀片电池在生产环境上的要求极为苛刻,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电池的短路率,他们提出了一个粉尘分级管控的概念,达到了与液晶屏生产车间相同的标准。在一些关键工序上,能够做到一立方米空间内,5微米(头发丝1/20粗细)的颗粒不超过29个。
严苛的环境和条件,只是确保刀片电池高安全性的“基础”。刀片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配料、涂布、辊压、检测等其他工艺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例如,配料系统的精度在0.2%以内;双面同时涂布,涂布最大宽度达1300mm、单位面积涂敷重量偏差小于1%……
遍布生产车间、工序、条线的高精度传感器,数以百计的机器人,使得厂房设备硬件的自动化,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信息化,控制层面的智能化成为刀片电池生产高效、品质稳定的最强“后盾”。
安全,始终是新能源 汽车 绕不开的话题。也正是基于对安全的重视,即便在三元锂电池被广泛推崇的市场环境下,比亚迪也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
刀片电池凝结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近20年的研发和应用经验,集成了比亚迪从电池的原材料制取、到动力电池包制造的全产业链优势。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达到600km以上。
在今年3月,刀片电池顺利通过了“针刺测试”——在动力电池界,通过这一安全测试的难度堪比登顶珠穆朗玛峰。将“安全”二字放在首位,是比亚迪不变的初心。刀片电池终结了新能源 汽车 安全痛点,重新了定义新能源 汽车 的安全标准。
比亚迪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包括比亚迪汉EV、2021款唐EV。不得不说,刀片电池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比如续航。汉EV的续航里程605km,而SUV车型的2021款唐EV达到了565km的续航里程,这在目前的电动 汽车 领域已经超过很多车型了。
此外,在今年成都车展亮相的全新比亚迪宋PLUS EV也搭载刀片电池,并推出推出NEDC 405km和505km两种续航版本,预计年底上市发售。
消费者面对购买电动 汽车 ,最看重的一部分还是电池。而刀片电池推出将让电动 汽车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让里程焦虑得到释放,也解除新能源车安全痛点。相信这让很多还在犹豫买不买电动 汽车 的人都能下定决心了,毕竟对于新能源出行工具来说,安全和里程才是最重要的。
电驱动系统成研发重点,华为将推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
面对汽车产业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巨大,或将逐步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2019年7月1-7月3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举办,大会以“新时代、新变革、新产业”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从而达成共识,推动合作。
会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表示汽车工业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支柱,但正是随着内燃机汽车大规模普及,不仅使得对于石油的依赖凸显,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严峻、温室气体剧增和城市拥堵,激发出汽车产业节能减排、低碳、高效发展等内生动力,同时他提出汽车产业应向着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发展,策略和建议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面向203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加强科技引领,创新政策支持,管控投资预期,完善监管方法;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巩固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鼓励整车零部件、科技企业和汽车服务业,加快国际化的部署。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提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的北汽思考和北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推动技术的多元化;第二,专注于产品的品质化;第三,加快应用的场景化;第四,完善产业的生态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坚持“怀疑什么也不能怀疑中国汽车的市场”的观点,付于武认为面对汽车产销量下降的严峻形势,应理性客观地看待,要对中国汽车市场有足够的信心,他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新阶段,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将更好的为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传统燃油汽车遇冷,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3-2017年汽车销量逐年递增,但在2018年出现负增长,同样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上半年汽车销量及增速同比均有下降,亦呈负增长态势。
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3-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样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增速虽有所下降,但销量同比却保持上涨走势。
卓创认为,根据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各与会代表的发言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使新能源汽车不断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发展,未来,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在市场中的份额。
在9月16日召开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用“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更符合中国国情,全面电驱动化可以消除传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之间的界限,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的整体技术架构和产业链布局,有助于形成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整体思路和布局。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来源: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
全面电驱动化下,电驱动系统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王秉刚强调称:“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加大电驱动系统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发展,要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集成化的深度融合电驱动系统成趋势
作为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中的核心技术,电驱动系统的性能、效率、尺寸、重量、可靠性等直接关乎到车辆的性能乃至整体效率。在2020年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电驱动系统在向轻量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集成化设计则是迎合这种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
有专家分析指出,未来电驱动集成就像乐高玩具一样,将一个个汽车零部件实现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从而实现模块化。这种模块可以搭载在主机厂不同车型上,提升零部件的复用率、缩短整车开发及迭代周期并且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更有助于降低开发、制造和采购成本。
基于此,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一直是各大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近年来发展的重点。早在2017年,特斯拉旗下Model?Y和Model?3的动力系统就已经由单体部件形式的电控、电机、减速器、OBC、DCDC等,向3+3平台演进,目前已经形成了“电控+电机+减速器”的三合一模块,以及“OBC+DCDC+PDU”的三合一模块。采用平台化集成设计的Model?Y与Model?3,零件复用率高达76%。
目前来看,基于传统机械层面的“三合一”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而功率电子层面的“多合一”则成为行业当下研究的热门领域,特别是功率器件和动力器件的深度融合。
另外,针对电动汽车轻量化的设计需求,“多合一”的集成化方案也是现阶段电驱动系统最有效的减重方案。据了解,“多合一”集成方案不仅可以共享外壳耦合及冷却系统,还可以共享电路及功率开关器件,使电驱系统体积重量降低30%左右,功率密度达到1.9kw/kg。
与此同时,体积变小的驱动系统,可以轻松地横向部署到更多车型上,还可以为终端用户赢得最大化的乘坐空间,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也为汽车成为住宅、办公室以外的移动“第三空间”打下了基础。
业内首款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将问世
需要指出的是,电驱动系统不仅是代替传统燃油车发动机成为动力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电动汽车智能化的基石。特别是随着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和OTA已成为行业新的竞争领域。
据悉,特斯拉在完成辅助驾驶和座舱的智能化和OTA后,开始对动力系统进行智能化和OTA。目前Model?3推出了售价1.41万的可将百公里加速4.6s提升至4.1s的软件升级包,这意味着特斯拉已经在动力系统建立起了新的护城河。
在业界看来,引领下一代动力系统模块化平台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物理集成的模块化平台,更需要功能深度融合的模块化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为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和OTA打下硬件基础。因此,下一代动力系统模块化平台,应该是深度融合硬件、软件、云的模块化平台。
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硬件部分首先应进行深度的系统集成,最大化减少线束、管路、支架、紧固件的应用,实现动力系统的体积和成本最优;在此基础之上,软件进行集中控制和功能融合,通过标准软件架构,落实软件硬件解耦、软件分层解耦,达成软件向前兼容硬件和软件最小升级包,真正意义上实现快速、动态、安全的OTA;最后,通过硬件传感器预埋、车端数据初步筛选,并同步云端,实现车云数据协同。
华为某高层领导曾指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需要360度的感知、传送大量的信息,在采集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推测和决策,我们建议将通信与计算相结合,把车做成分布式以太网+三个域控制器的架构(CCA),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持续为消费者提升体验。”
作为电力电子行业的老玩家,在软件定义汽车的主基调下,华为在电驱动系统的深度融合领域又一次走在了前列。据悉,在即将开幕的2020年北京车展上,华为将推出业内首款高度集成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该系统具备高集成、高可靠、模块化的特点,可助力整车开发提速2个月,降本几千万。
从日前曝光的倒计时海报来看,华为此次推出的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包含BCU、PDU、DCDC、MCU、OBC、电机、减速器七大部件,实现了传统机械层面的“三合一”到功率电子层面“多合一”的深度融合。有关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有待9月25日华为官方进一步揭晓,盖世汽车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关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